当我们辩论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村上春树的这个题目似乎被用的有些太多了 背景 学期结束就赶到国外访学,每天忙着适应环境、做饭、社交,似乎什么都没做但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一个多月没有更博客了。 不过因为一直在忙各种琐事,没有多少时间闲下来思考,不过这周一个叫做connect的课程上,老师让讨论“成为科学的标准是什么”。 我本以为会出现的情况是,大家各说不同的方面,最后能拼起来却似乎还差点什么,如维特根斯坦那般“对于不可言说 2024-02-06 #生活 #随想
2023 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原本并不想在博客上写年末总结,实际上我向来也没有写年末总结的习惯。但过去的这一年太过特殊,从2022年12月的隔离开始到现在,我似乎全然变了模样。不知是时间还是疫情的缘故,已经回想不起前面几年的生活了,它们已经太过遥远。 而2023年发生的事又太过丰富,若不趁着跨年整理出来,或许我近期再也不会专门抽出一段 2023-12-31 #生活
利益与仁义 这次的思考主要受到王德峰老师在b站上最近发布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系列视频启发,虽然此前几乎刷完了王老师在b站上所有的公开课,因此对禅宗、命理学了解甚多(笑),也读过一些马列的著作,但这一次的学习还是有了新的收获。 久久萦绕在脑海中的一句话是: 利益是最讲求实际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消灭自己的敌人更实际的事情。 此前我在《节日与仪式》中,提到自己对各种事物“不置可否”的状态。 实际 2023-12-21 #随想
《目送》 时隔两个月再来补写这篇读记,已经有些忘却当时是为何突然想要读这本书了,只是模糊地记着,大概是因为国庆假准备返校在家里整理摘抄时,突然看到或想起了高中语文课上老师提起的那段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于是便找来电 2023-12-02 #人生 #读记
邀请函——穿过标签与隔阂,我们重识、拥抱彼此 敬启者: 展信佳。 一些闲话 由于这篇文章会是我的朋友们在博客上读到的第一篇文章,所以先扯点闲话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博客网站。 本站是使用hexo依托于github个人主页建立的个人独立博客,主要用来记录我的各种奇奇怪怪的想法、摘录在博客和书本的阅读中偶然有感的文段。(由于是依托于github,所以访问速度可能会比较慢,有梯子的建议开启梯子访问) 创作的整体原则是,在不暴露个人隐私信息的前 2023-11-17 #人生 #生活
摘抄(2) 但孤独并不是不愿与人交流,你只是在合适的时间为自己充了下电,回到群体中,你讲述你背后所思考的,所感受的,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他们也共鸣到了那些个寂寥的夜晚里他们曾思考过的种种。 一个个孤独的个体支撑起了一片网,你孤独的情感和思绪迸发时,带动与他人心理上连接的点共鸣与闪烁。这时候你才觉得喝酒吹牛式的社交毫无意义,唯有此刻,才有人懂你。你终于意识到,人的本质是孤独的,但孤独并不是将你我推开,而是在 2023-11-13 #摘抄
大剧院 自从知道了国家大剧院学生票100封顶,而且在开场前90分钟可以用学生票价买正常余票后,它成了我生活中为数不多的额外开销。自9.15至今日,共看了3场演出,两场勃拉姆斯和一场美国芭蕾舞团的《吉赛尔》,也成功打卡了4个厅中的3个,或许再找个机会去一次戏剧场后,就不怎么去了。 坦白而言,我不是一个很有艺术天赋的人,练了几年吉他却依旧分不清音高、掌握不好节奏;也不是一个喜欢听现场的人,一年多前低价入手的 2023-11-11 #人生 #生活 #随想
小记(1) 题记 原本写博客只是用来整理与分享各种思想的“干货”,但看到不少喜欢的博主对生活的记录也颇有趣味,很能引发共鸣,而且全是“干货”写起来也未免有些压力,所以另开一个系列来记录自己生活中偶然有所感的瞬间。希望最后不会写成流水账吧。 23.10.1 周日 晴 国庆于家中 (一) 昨晚回想起暑假在家呆着的一周,清晨醒来听到鸡鸣时,有一种难以描述的久违、惊喜、恍然大悟之感,仿佛在阔别多年以后偶然与一 2023-10-22 #生活 #小记
何处心安 往路。 回顾起来,我的思想似乎很受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影响,至少看起来和他很像。 老子将种子、孩童视为最可宝贵的,因为他们内蕴着无限的可能;孔子也谈“莫欺少年穷”,“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对于孩子,他刚出生、对世界一无所知时那份天真、单纯的状态,使他免受一切的纷扰与污染,不被异化,保持自然与平衡。但一旦他开始有所经历,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地,都不可避免地要成长、有所倾向,他学到了很多 2023-10-15 #人生 #随想
《活下去的理由》 又是从查令十字街84号分店的博客看到的一本书,被其评价为“这本书的文字是一把精美冷冽的手术刀,解剖自我的同时也会刺伤他人”。坦白说,我未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于我而言,这本书是精神状态体验的共鸣与抑郁症的“预防针”。 《活下去的理由》作为一个患过抑郁症的作家的独白,虽然其中所提到的一些病症经历是常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但对于正常读者也绝不乏共鸣之处——也许所谓“抑郁”的倾向与状态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 2023-10-12 #人生 #读记 #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