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辩论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村上春树的这个题目似乎被用的有些太多了

背景

学期结束就赶到国外访学,每天忙着适应环境、做饭、社交,似乎什么都没做但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一个多月没有更博客了。 不过因为一直在忙各种琐事,没有多少时间闲下来思考,不过这周一个叫做connect的课程上,老师让讨论“成为科学的标准是什么”。

我本以为会出现的情况是,大家各说不同的方面,最后能拼起来却似乎还差点什么,如维特根斯坦那般“对于不可言说的,我们只能保持沉默”。 但事实并非如此,讨论很快出现了矛盾的方面,对于某条特定的标准,有人同意有人反对。 以至于最终看起来,这个问题看起来完全取决于个人偏好,而找不到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标准。

乱谈

前段时间对辩论有些兴趣,群里有同学推荐了黄执中的辩论笔记,虽然只看了第一集就半途而废(或许是因为整体风格太像传销了……),但却对其中的一句话却很有印象:在辩论之前,你甚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或许我们可以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非数学或科学的概念,我们在接触学习时并非是通过明确、教条的定义来把握其含义的,而是通过其他已知概念的辅助、各种具体的实例来进行理解的。 通过“让事物上手”,在这种互动中,逐渐深入了解、锐化概念的边界,随着日渐熟悉,最终认为自己已经“理解”了这一概念。 然而不同的人在了解同一概念时的经验,虽然大体相似,但终究不完全一致,在整合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也融入了个人的偏好,因而在简单的交流中不会出现矛盾,但在细致的分别中则会出现冲突。

至于“辩论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本身就不是一个问题。 因为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本身就不是这般理性、形式化的,而是感性、实践的。 当通过理性的提问细致拷打此前形成的模糊印象式的理解时,答不上来精确的定义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即便是硬逼着自己在二元对立中给出一个答案,也不过是对认知的一种不完全展现——正如对一个量子态的测量一样,它会塌缩到一个本征态,但这已然不再是它之前的态了。

讨论至此,请循其本,辩论这种问题究竟有何意义呢?(笑)


当我们辩论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https://professorx8.github.io/2024/02/06/当我们辩论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Author
Alexander Zhang
Posted on
February 6, 2024
Licensed u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