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生日

每年生日是个很奇怪的日子。

习惯于日常当透明人或吃瓜群众后,若因为生日突然被推到社交的焦点上,总会十万分得不自在,众目睽睽之下不知怎样的行为才算得上得当。 所以每到这天总会很小心地隐藏踪迹,生怕被人看出些端倪。 甚至因此被高中同桌好友骂过,他在生日的几天后忽然想起前些天是我的生日,“你个傻x过生日也不说一声”。

但自己总归觉得这天是有些特殊的,应该去做些什么。 毕竟,这日子表明我“离死亡又近了一年”,不能让它白白地逝去。

“离死亡又近了一年”加上双引号不是因为哪个名人说过这话,这是我自己讲的。 小学五年级的暑假,和母亲跟几个我不怎么认识的人去海南旅游时,另一个小朋友期间恰好过生日,可他在庆祝的晚宴上闷闷不乐。大家问他有什么心事,只有我自作聪明地以为他和我一样也刚刚明白对死的恐惧,不合时宜地讲出这话,被母亲训了好久。

这想法大抵是一直萦绕在我脑中,给我在生日的情绪奠下基调,所以从不觉得这是什么乐事。

上个月在b站被推送一个YouTube转载的视频,作者在里面把不爱庆祝生日的人分成三种,并吹捧第三种原因:能从内心得到认可而不需要外在关注。 我是这种人,但觉得这理论是bullshit。 这不是值得追求的状态,倒像是人心为了适应环境、自我痊愈而生出的疤痕,是对生活的“爱无能”。

行为艺术

扯得有些远了,总之前些年生日总会给自己整点活:高三那年去公园跑了第一个半马、去年去三峰走了小环线……而前年,则是趁着刚开始写博客的新鲜劲,整了个行为艺术/社会实验:邀请函——穿过标签与隔阂,我们重识、拥抱彼此

去年电脑出问题停更一年半而错过了,今年来给它补上一场葬礼。

先就那篇博客本身的内容来讲,短短两年物非人非,文中引用的三个来源都已是“死人微活”:Hayami的博客已经不能访问,倒是在xhs上偶尔看到她去德国后的日常;积薪Firewood在一场意外后已经停止运营,作者说自己会不定期挑些文章合集推送到另一个RSS源“烽火”,上次更新也已经相隔10个月之久;随机波动倒是还在正常发布,只是更新频率明显低了许多,而且不再更新Apple Podcast。

跨越时间的对话总是最令人着迷的,有时可以自豪地讲一句“told ya”,有时只得唏嘘不已。 或许这一切地开端早已预示着这个活动的失败。

抱着把自己的诸多假面合成一个真正的自我的想法,把那条博客转发到了朋友圈。 (现在想来觉得自己真的很勇敢,这条博客会出现在朋友圈吗?在生日整个大活的心态怂恿下或许会,理性上仍是万分不情愿。) 但总之或许大家懒得理这个不知道发什么疯的人,或许被GitHub访问机制拦在了浏览器外,又或许单纯觉得这想法很幼稚。 最后有两三个朋友找我,但因为各种缘故最后没能实现。

在社会功能慢慢“复健”后的今天,回头看这场行为艺术的失败,倒有些欣慰。 至少,这表明人与人之间的连结、真情,不是简单的理性思考形式就可以跨越的,它需要耐心、好奇、关怀、时间的沉淀来慢慢积累铸就。

至于如何“穿过标签与隔阂”,并不需要繁杂的问卷与coffee chat(是的,后来我发现自己一时兴起构想的形式早就有了名字),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听一个具体的人,便是。

今日

一早起来看日出、洗澡,去食堂蹭一份生日面,面条软塌塌的、汤底也不过是酱油味,很不爱吃,但总归有生日要吃面的执念,学校免费的福利也没法苛责太多。

一上午全是课,中午和朋友一起吃完饭已经一点多,没有了合适的进城班车或小火车。 其实本就不想进城,毕竟过去、未来几年都是在城区,流放郊区的日子却是只有今年,而且往返4小时就这么耗费掉也太过浪费。 不过郊区也没有什么想去逛的地方,除去城里人专供的各种农家乐,只有商业街和日常。

发现自己真的不适合在大城市生活,一切都太过沉重,这里没有散步或是行人的空间,宽阔的马路一望无际,货车来来往往。

本想去镇上日常的地方随便逛一逛,仔细一看才发现公交过去要接近一个小时,而且5点日落,6点就是末班车,掐头去尾也没多少时间。 周围有个大的风景区却也只有一条行车路,没有小径,没有个人的藏身之所。

思来想去,最后闷在宿舍里写博客看书,走向逃离当下最后的退路。


23
https://professorx8.github.io/2025/11/17/23/
Author
Alexander Zhang
Posted on
November 17, 2025
Licensed u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