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选择

万物皆空

不知已在博客里提到了多少次,过去的这一年对我来说是不gap的gap year,从课业中解放出来去探索人生。 可惜这探索一直没能得到如期的结果,奋力争取出的空闲,只是被迷茫与焦虑填满。 只有在听哲学(我对哲学的接触主要来源于b站大学的各种公开课)、听播客、读博客时,才能感到自己似乎在此前预想的道路上走着,在探寻未来的方向。 但短暂的欢愉过后,似乎一切又毫无进展。

考虑过各种科研方向,甚至考虑了几个跨专业的方向,但兜兜转转,依旧无法找到一个能够说服自己为其奋斗一生的行当。 尝试去了解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坚定地在某个方向上深耕多年,选择了当前从事的而非别的什么方向,得到的回答却不尽如人意。 有的人有一腔没来由的热情并乐在其中,似乎那就是他们的天职,我时常怀疑自己和他们是否不是一类人,他们是否也曾如我这般诘问过自己为何要做出这般选择; 有的人列举了些许理由,但给出的答案在我看来无关痛痒,那些话语可以写在基金申请书上要来经费,却无法回答对内心的拷问; 有的人视其为命运,机缘巧合下一路顺着便到了现在的状态; 也有的人索性摆烂地说没什么别的可以做了,矮子里面挑将军选了现在的方向,可惜彼时的我尚未打算摆烂,虽然本科即将毕业,却总觉得自己还足够年轻,可以去做换专业之类的事情,如此一来需要挑的矮子未免有些太多了(笑)……

探索之余,也在继续做着科研,做着机缘巧合下得到的课题。 顺利时乐在其中,停滞时怀疑人生。 喜乐交替中,渐渐觉得或许所有方向本都一样,同样地有苦有乐,抽象到人的本质与实践等方面或许并无差别,只是形式上各有各的特点,为此而在选择上自寻烦恼实在是多此一举。 于是,本就被悬置的意义感对我而言逐渐消解了,进而得出了一个暴论:“一切意义消解后,金钱就成了唯一的导向”。 毕竟,不去选择那些世俗意义上“更赚钱”的专业不是因为我们和钱真的有仇,而是自己尚且有所追求,有比财富更值得我为之奋斗的东西。 但当这些意义感消解后,既然各行各业都一样,又何苦选择收入微薄的行业呢。 刚得出这个暴论后,我写了一篇博客的草稿,题为“意义消解后”,当时写下的内容大概是在吐槽自己试的各个方向都没有满意的结果,但由于全篇都是吐槽,有些写不下去了,便搁置在草稿里没有发出来。 写这篇文章时翻文件夹才发现,原来已经是一个多月之前了,看来摆烂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过考虑到中间隔了一个春假,倒也还算合理。

比烂

差不多就在写完那篇草稿没多久,放完春假回来还在纠结职业选择这些事情时,在天仙子的博客里读到了评论尸的文章《幸福的积分》。 其实我订阅了评论尸的rss,在他刚发布这篇文章时就点了进去,但当时是在公交车上,看到长文预警就退了出来,后来竟是直接忘了这篇文章,直到这次重逢才想起它的存在。 仔细读完发觉文章的内容很符合我当下焦虑的主题,读完还写长评和作者交流了一下想法。 推荐没读过的读者读一读这篇文章,虽然有一些地方我并不完全赞同,但整体很有启发性。 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下面这个例子:

我在 2022 年发布的短篇小说《你的价格》中,曾实验性地使用了这个度量衡,直接用小说里的例子来说明它的用法:

小李的月薪是税前小 6 万,公司执行 996 制度,换算下来时薪是 173.61 元。 一顿 1880 元的法餐,对于这个薪资的小李来说,算是偶尔开荤并不过分。 但这顿饭摄入的额外热量,还要让小李在健身房多运动一个小时。如果吃这顿饭本身,还用了小李两小时的时间。 那么最终如果将这顿饭换算成时间,它的价格是小李的 14 个小时。

当我们将所有的度量衡都改为时间,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价格就突然高了起来。比如,小李以为一顿饭付出了 1880 元的现金,但考虑吃饭本身的时间以及吃过之后去健身房消耗热量的时间,但实际上他付出的是 14 个小时在公司的“牢狱时间”。

这个时候,小李还会觉得“自己辛苦工作,值得这样偶尔奖励的一餐”吗?

因为实际上,他有另一种选择,就是他不用辛苦工作,也不需要奖励自己这样一顿放纵餐。

在小说里,小李选择了离开大城市和 996 的互联网行业,去追逐小县城的闲适。

原因是如果以他在互联网公司的薪水计算,他在路边看一小时夕阳的价格是 173.61 元。

而正是由于这个时薪的工作要求加班,他已经好久没有站在路边去欣赏夕阳了。他突然意识到,他喜欢夕阳,但他高薪的工作让他“买不起”夕阳了——他自己太值钱了,以至于无法浪费时间去做那些他自己想做的事情。

当他降低了自己的时薪,放弃了那些他原本就不应该在意的生活,而去追逐每一次黄昏,那么黄昏对于小李的价格反而下降了。

或许所有的工作同样地不能给我带来意义感,但有些工作能够把我的精神状态搞得更差,那即使他们有着更高的经济回报,我也绝不愿选择这些工作,于是我们又回到了一个比烂的世界(x)。 这个视角也让我想起了之前在椒盐豆豉评论区和他交流时提到的内容:

我现在感觉我在“理智告诉我不要追求意义钱多活儿少就行”和“情感上干 bullshit 活儿还是受不了“之间反复横跳……

最后的幻想

虽然已经有了些偏见,但还是想去工业界看一下自己对这些工作的接受程度到底如何,于是开始在招聘软件上投递实习简历(插一嘴,之前写完一个申请材料,申请没申上,自己吹水的能力倒是直线上升了)。 看了一圈物理专业转行去业界的,除了做实验那些有对口方向的(半导体、光学、声学……)会去对应的公司,做理论的不是转码就是转量化。 自觉代码能力肯定卷不过计算机系那帮人,就投了几家量化试水。 不出所料,如找导师陶瓷科研一般大部分没什么回复,有一家意外顺利地过了简历关并安排了面试,然后不出意外地挂了。 事实证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作用有限,需要针对行业专门刷题准备才有机会。 只抱着试试看态度的我并不打算在这上面花太多时间,索性直接放弃了,于是这次对业界尝试的收获也就止步于此了。

但刷招聘软件时也意识到了工业界与学术界的一些不同,例如业界虽然也愿意培养新人,但更希望招来的人立刻就能用(即使是实习生这样的岗位),而学术界至少对本科生还算友好,完全没有背景也会愿意一点点带着做;研究生学的屠龙技再多,也抵不过现在基本上是个代码相关岗位都要求人工智能相关经验……

下一步

事已至此,还是老老实实做学术吧,发不了什么大财,但每天的时间和做的事情大多能自己掌控的生活还算惬意,意义感时有时无但至少能保全自己的精神状态。 或许几年以后,学术界混不下去了,或是又受了生活的毒打之后,会被迫去那个自己素未谋面却感觉不会喜欢的工业界,祝我好运。


职业选择
https://professorx8.github.io/2024/04/25/职业选择/
Author
Alexander Zhang
Posted on
April 25, 2024
Licensed u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