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称为中国人

高中语文老师谈论逐渐被西化时曾提过一个问题,“走在大街上,除了会说中文,你能拿什么证明自己是中国人?”

如今回想起来这个问题有些无赖,“说中文”这一点应当是界定中国人的第一标准。 倒不是说因为会讲中文的大多是中国人,而是因为中国的文化全都凝集于此。 语言是存在的家,这是海德格的说法。 我们对世界的观察、理解、表达,脱不开语言的界限,不同文化的差异因而首要地通过语言的差异展现:词句、意群、联想的差异。 作为文化基因的千百年来积累的文章词句,抛去了语言又要往何处追寻呢?

窃以为,“讲”一种语言和“说”一种语言是两个概念(两个词本并无明显区别,只是在此顺承上文强作分别): > 我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和外国友人无障碍地沟通,但这不妨碍我全然不了解诸如圣经等文化记忆中的各种典故,不知道为什么打喷嚏时要说"bless you"

我可以用英文和教授进行学术交流、读写论文,但无法用英文思考和写作。(刚建站时还试过用英文写,写完第一篇hello world直接放弃了)

我因说中文而为中国人,它是我“做梦的语言”。

上面这个观点是我从王德峰老师那里学来的,但出国后我又多了两个观点(仔细想来好像还是受了他的影响):

“中国胃”或许是一个有效的证据。 在国内时觉得“异域风情”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但由于懒得跑去餐厅所以不常吃,只是偶尔去麦记、萨利亚改善伙食,觉得很是不错。 出国后除了刚开始自己的厨艺实在烂得可以,以及对探索别的事物有些新鲜劲,出去吃饭时还颇为享受,现在因为时间原因每周要吃一次食堂都时常觉得毫无食欲。 以前自己不做饭时,吃饭时追求清淡,要吃食材本身的味道,对烧烤之类的所有食物进去,出来都一个味的烹饪方法嗤之以鼻。 自己做了饭才知道,原来对各种食物味道的记忆至少有一大半是酱油的贡献,没了酱油怎么做都觉得不对劲(一些更为复杂的菜品,则大多源于香料的味道)。 写这些文字的想法是正在食堂吃饭时冒出的,吃了一半开始感慨每天就这几种菜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但随即想起自己买菜时也在发愁:每天做来做去也就那几个菜。 虽然如此,依旧顿顿吃得不亦乐乎。 或许无论哪国的菜系都是如此,只是吃了这么多年以后,我们已然学会了如何“忍受”中餐的味道。

最后还有一个或许不怎么有力的证据是审美。 说它不怎么有力是因为国内的审美正逐渐被欧美、日韩同化,虽然如此,当下还是有些不同的。 人们时常对ABC(American Born Chinese)的外貌特点有些刻板印象,但按理说,大部分ABC的双亲都是中国人,先天看来不应当有如此明显的差异(不过我碰到的ABC有很多并不符合刻板印象中的那些特点,一眼看去认不出究竟是中国人还是ABC)。 我对外貌差异的理解是由于成长过程中接触的文化环境不同,他们的审美和国内的审美存在差异,因而在化妆打扮时,想表现出的样子是不同的,这些审美上的差异误被归结为了外貌的特点。


何以称为中国人
https://professorx8.github.io/2024/03/18/何以称为中国人/
Author
Alexander Zhang
Posted on
March 18, 2024
Licensed u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