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心安
往路。
回顾起来,我的思想似乎很受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影响,至少看起来和他很像。
老子将种子、孩童视为最可宝贵的,因为他们内蕴着无限的可能;孔子也谈“莫欺少年穷”,“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对于孩子,他刚出生、对世界一无所知时那份天真、单纯的状态,使他免受一切的纷扰与污染,不被异化,保持自然与平衡。但一旦他开始有所经历,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地,都不可避免地要成长、有所倾向,他学到了很多,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在初期,这些成长是完全由他身处的家庭、社会、文化背景等“强加”在其身上的,他对于自己变化的方向没有任何选择的能力,被动地接受着一切,并且成为了其思想的基石。而随着这份基石的巩固与发展,他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对被动接受的事物有了自己的思考和选择,同时也根据已有的基础开始主动去寻求自己的发展。
自从有了自我意识起,他与自然间原先的那种脐带连接便被彻底剪断,不可逆地断绝。随着看似美好的自由一同而来的,是无边无际的痛苦,关乎自由与意义。
有些人选择放弃、逃避自由,跟随社会的引导和“常人”的步伐,过着被安排好的生活;有些人对某条路怀着一腔热情,在与“世俗”的对抗中汲取力量,逆流而行,未来或是闯出一番伟业,或是头破血流……
而我呢?踟蹰彷徨、不知所往,试图缩在原地又或是走出几步又退了回来,明知这种状态不可长久,至少在当代社会中不行,但又不能说服自己坚定地沿着某条路走下去。
眼前,
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可究竟何处能容得下躁动不安、遍寻意义的灵魂?
我不止一次地提到过,这学期是我留给自己一份特殊的礼物,一份准备良久的礼物。把课表排空,让自己闲下来,思索自己的人生,寻求方向。一切似乎都进行地很好,每天读书、看博客、跑步、去天桥上独思;时不时地听听报告、参观实验室、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偶有所得便写写博客,记录的同时满足一下自己的分享欲……
生活很美好,但这美好的平静之下,似乎又总觉得有些不对劲的地方。是的,我看了很多,想了很多,但这真的能让我找到自己的路吗?又或者,我真的有能力找到一个方法或理由,说服自己一定沿着哪个方向走下去吗?
此前,我一直不愿面对这个问题,它如深渊一般不可凝视,但今天读到dippingmonkey的newsletter后,我无法再无视它了。作者在2020-2021的两年间,通过旅行、社交、发展爱好,尝试各种新鲜事物,过着快乐的生活,一如我这学期的生活。但在最后,她的感受是:
旅行不解决问题。我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的问题,没有被旅行的快乐所消除,它们只是暂时的被搁置了,而旅行总有结束的那天。
……
我依旧是那个很喜欢玩的我,但是我了解到满世界打卡转悠绝对不是我理想中的生活。我放下了对旅行的执念,朋友圈里谁谁谁又在哪里旅行的状态很难让我再产生羡慕之情。
……
我确实收获了不少东西,但是深层我还是感受到了一种重复:去不一样的餐厅吃饭本质是一种重复,麻木地尝试不同的新东西本质也是一种重复。
于是,在最近的两年里,她选择了专注、独立的生活,依旧快乐,依旧在寻找自己的路。
这篇博客的作用和一本哲学家的著作有些相似,尽管宏大、美好,却为后人立下了一块“此路不通”的标牌。让我开始相信,我确乎无法靠自己的力量说服自己在哪条路上走下去。
前路?
“这世上本没有路”
那么,未来要怎么走呢?
悲观的情形,或许就是一直拖着,拖到生活逼迫着我不得不狠下心来选一条路走出去,然后从此被束缚在这条路上,再也没有退路。
而乐观的情形则是,我也能如那位博主般,始终保持着换一条路的能力,保持着这种“中庸”的状态,在不同的生活间切换着,享受探索的过程,不必拘泥于当下已有的某条路。直到有一天,没有力气再到处乱窜了,悄然退场;又或许不再执着于对意义的寻求,可以安于任何一种生活,复归到孩童的状态。
我还在找着自己的路,又或许我脚下正在走的,由足迹串成的,便是那条路。